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(苏教高〔2013〕1号)

更新时间:2015-10-05 作者:实验室管理中心 点击量:2905


  二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
5.健全协同培养机制。按照政府推动、行业指导、校企合作、分类实施的原则,分行业、分类型、分步骤、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、卓越教师、卓越医生、卓越法律人才、卓越农林人才、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。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,推动学校、政府、行业企业、科研院所多方联手,共同制订培养目标、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、共同实施培养过程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。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,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
6.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。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,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、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,通过学制衔接、课程衔接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,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,依托各类职教集团、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,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、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
7.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。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,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,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,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,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,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,重点实验室、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。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,让学生早进课题、早进团队、早进实验室,在科学研究和工程、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。
8.深化学分制改革。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,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、专长与就业志向,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,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、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。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,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,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期限。
9.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,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,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、通晓国际规则、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。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。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,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。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资助项目,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、访学,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。